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>旅游社区>旅游文化

回望鲁郏宝伊——读《直隶汝州全志》

来源:平顶山新闻网      发布时间:2015-08-06      浏览次数:       打印本页

        我们为什么要读史?
        对此,知名作家柏杨先生有一个精彩的回答。他说:“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是:人类发明了文字,能够把自己的生活记载下来,成为历史。使后代的人,可以凭借这些记载,寻觅自己的归属,作生存的依据。不但精神上得到支持,还可以身历其境,感受祖先的言行举止、音容笑貌,倾听他们从旷古的空山传下来的高亢飞扬的言论,揣摩他们在深宫内院窃窃私语的权谋术数。历史让我们分享前人沙场上激烈的战斗、搏命的厮杀,也让我们分享闺房内儿女情长的悱恻缠绵。有了历史的记载,我们短短的人生一世,才不致是一场没有背景、没有剧本,不知前因后果的荒唐的独幕剧。”
        是啊,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度,有着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。近读《直隶汝州全志》,就对柏杨先生的这段话有了更深入的理解。《直隶汝州全志》成书于清道光二十年(公元1840年),属于地方志。所谓国有史,方有志,家有谱。国史、方志和家谱,组成了从中央到地方,从官方到民间,互为补充、完善和对照的史书体系。
        “方志”是记载一个地方自然与社会各个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的资料性著述,功能为“存史、资治、教化”。“存史”就是记载当地的历史和现实情况,并传之后世;“资治”就是帮助当政者了解当地的历史和现状,并以此作为主政的借鉴和决策的参考;“教化”就是通过阅读地方志,受到爱国、爱乡的教育。
        清朝时,汝州仍是由省直辖的直隶州,领鲁山、郏县、宝丰、伊阳四县。《直隶汝州全志》由时任汝州知州的白明义主导,会同汝州州同孙瑞昌、鲁山知县郑绳祖、郏县知县汪杰、宝丰知县卢经、伊阳知县杨珍秀等,组织近百人的修志团队,参考明代《正德汝州志》、万历《汝州志》、清代金先声康熙《汝州全志》、五登魁康熙《汝州全志》、宋明立乾隆《汝州续志》和乾隆二十八年(公元1763年)张士果任汝州知府修志未成的半成品。针对六志中的遗漏进行了补充完善,对失误进行了修正,续编了宋志以来的内容。全书共分十卷,分别为:沿革疆域、星野山川;职官名宦;城池公署(含街道、乡里、保甲、市集、村庄等);籍赋仓储;兵防学校,祀典风俗;人物;选举;古迹寺观、灾祥;艺文等。内容翔实,资料宏富,对研究清代汝州、伊阳和鲁山、郏县、宝丰的历史有较大的参考价值。
        这本得到专家高度评价的《直隶汝州全志》,是地方政府和文人绅士主动编修的。知州白明义当年在州署宴请地方绅士,通报修志事宜,66人捐款捐物,保证了修志团队的人吃马喂。170年后,再版的《直隶汝州全志》,也是“地方绅士”努力的延续:汝州作家郭鸿志先生从上海图书馆复印了一套清代道光年间的《直隶汝州全志》,钟情于地方文化研究的杨占营先生听说后,非常激动,托人借出后,又复印了一套。然后,和自己家藏的原刻《直隶汝州全志》进行比对,遗憾的是,它们均有缺页和破损。杨占营又到汝州市档案馆、图书馆查阅,结果发现这些藏书还没有自己家的完整。在这种情况下,杨占营经过反复思考,决定动手校印再版《直隶汝州全志》。两年来,在多本《直隶汝州全志》原版和复印件的基础上,杨占营反复比对,精心移补,其间艰辛,难以尽述。于是,装帧精美、朴素大方、深邃庄重、完整无缺的《直隶汝州全志》呈现在世人面前。
        展读《直隶汝州全志》,当年的生活如在眼前。人们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种植着小麦、大麦、玉米、黄豆、黑豆、扁豆等粮食作物,菠菜、茼蒿、薯芋(俗名山药)、葱、蒜、茄(一名落苏)等菜类,似乎和现在一般无二。劳作之余,人们还要去赶集,进行商品贸易。“市集之设,所以通功易事,利民用而阜民财也。”比如笔者家乡,距家八里之纸坊镇“四门四街,轮流为市,商贾咸集”,离家一里之泰山庙,“康熙五十年自段村迁此,逢单日集”,距家八里之焦村镇,“昔名左村镇,逢双日集”。
        在风俗方面,《直隶汝州全志》也多有记述。“鲁山民淳讼简,土厚水甘,务本业不习末作。”“郏人之性多秉阳明,音重言直,忠勤事上。”“(宝丰)其有孝行之子,贞淑之妇,众口推许,惟恐弗彰也。”前人古风,岂非今俗之源?
        阅读之时,许多耳熟能详的名字不时涌现,好似久未谋面的老友不时邂逅,比如鲁山的十八垛山、尧山、清水河,郏县的小峨眉山、平顶山、落凫山、长桥河、马跑泉,宝丰的应山、九里山、香山、荆山,等等。读来亲切自然,令人爱不释手,必欲卒读而后快。
        拥灯夜读,回望鲁郏宝伊,我们似乎是在静夜中聆听古人的讲述,也似乎进行了一次和古人的交谈。掩卷沉思,再忆柏杨先生的话,我们好像是在进行一次关于“过去、现在和将来”的思考——过去,我们从哪里来?现在,我们该怎么办?将来,我们又到哪里去?在这些思考之中,我们可以试图找寻一条时代发展的脉络、开启一双借古喻今的慧眼、培养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,也许在这里,能让我们浮躁的心灵,找到一个安放的“家园”。

市内新闻

服务导航

政务公开

视频新闻

服务导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