郏县大铜器—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
大铜器是中国商周文化的遗产,是中原民间艺术之珍品,始于东汉晚期,距今1700多年的历史。据《三国志·武帝纪》记载,建安二十五年(220)5月,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,襄樊大战获胜后,曹操在郏县长桥乡青龙寨(摩坡)给将士庆功受奖,命郏县人和宫中乐师打铜器助兴,以鼓士气,激励再战。从此,打铜器在郏县境内广为流传,代代不绝。到明清时,打铜器演变为驱邪消灾、祭天、唤雨、婚姻贺喜、庙会结社的吉祥之兆。解放后,打铜器成为欢度节日、庆贺丰收、迎送佳宾、开业庆典、增进友谊的礼仪。
郏县大铜器主要分布于河南省郏县,辐射到平顶山市、宝丰县、汝州市、新乡市、驻马店市等周边县市,是中国打击乐器的典型代表,也是中国最响亮的打击乐器。它的古谱历史悠久,曲牌最丰富,曲中较多运用1/4、2/4、3/4、4/4、6/4拍,广泛使用连续切分音及小切分音。它用鼓、铙、镲、锣等乐器合奏,曲牌多以时代背景而命名。有“五虎下西川” “曹操得胜鼓”“马面川”“呼雷炮”“大上桥”“长兴鼓”“狮子滚绣球”“撞倒墙”“三出头”“三百六十捶”“二起板”“锣鼓套”“倒上桥”“一连三”“大开板”“小虫闹竹竿”“千样果”“花点长兴”“三不照”“武头”“歇拍”等36个传统曲牌(今称曲谱)。表演风格粗犷、细腻、酐畅、真挚,时而如蛟龙滔海,时而如大鹏展翅,时而如行云流水,时而高叠狂欢,显示出中华民族积极向上、敢于拼搏的精神。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,郏县大铜器推陈出新,新编“庆丰锣鼓”“吉庆太平”“花好月圆”“排山倒海”“万紫千红”“龙飞狮舞”“欢天喜地”七章曲牌。1988年,郏县大铜器舞在河南省首届艺术节大赛中荣获一等奖。1992在中国(沈阳)国际秧歌舞蹈节暨民间舞蹈节大赛中荣获金榜第一名,同年12月,在文化部举办的“群星杯”评奖中荣获广场舞蹈金奖第一名。1993年1月,在北京“龙潭杯”民间舞蹈大赛中夺魁,荣获三连冠。1994年,在中国民俗文化村表演中获一等奖。中央电视台、《人民日报》、《光明日报》、《河南时报》等新闻媒体先后给予报导,外国专家称郏县铜器舞为“中国农民的迪斯科”。
2008年6月7日,该项目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序号622,编号Ⅱ-123,项目名称锣鼓艺术(大铜器)。
下一篇:湛河历史文化解读
市内新闻
- 全市旅游业转型发展工作会议召开
- 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对市区道路实施机...
- 全市旅游工作现场会在宝丰县召开
-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宋华平到郏县三苏...
- 中共眉山市考察组来郏县考察三苏园文物...
- 央视大型纪录片《中国影像方志》“郏县...
- 郏县文化旅游产业领导组召开三苏园景区...
- 市湛河区政协莅郏陶瓷工业园区进行调研

政务公开
- 第三季度全市旅游投诉受理情况公示
- 平顶山市旅游局关于2017年旅游市场秩序...
- 关于印发《全市旅游行业电气火灾综合治...
- 《平顶山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》已获批复
- 关于转发省旅游局《关于做好河南省2017...
- 关于组织参加首届中国民族特色旅游商品...
- 关于印发全市旅游安全生产大检查实施方...
- 关于转发省旅游局《关于组织参加第5届...
视频新闻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