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>旅游社区>旅游文化

刘若宰与香山寺状元碑

来源:平顶山新闻网      发布时间:2015-04-02      浏览次数:       打印本页

○任 学
        明崇祯元年(公元1628年),汝州香山寺住持福恕与居士杜齐召率众重修大悲观音大士塔,次年十月竣工,崇祯三年(公元1630年)立碑记其事,请刘若宰撰文并书丹《重修香山观音大士塔碑记》(以下简称《碑记》)。因碑文由状元刘若宰所书,故称其为状元碑。
        刘若宰(公元1595年-1640年)字胤平,号退斋,安庆市石牌区平山街道大塅人,明崇祯元年(公元1628年)文科状元、书画家。擅长书画,楷、行、草书均精绝。
        刘若宰才学高深,知识渊博,从其所撰《碑记》,可窥探一二。
        言佛理,不落俗套
        刘若宰不仅上承儒学道统,下承家学,而且博览佛经,于佛学颇有心得,深受佛教文化熏陶。《碑记》中云:“疑龙譬象悲华,转觉地之轮;析色明空水月,熄烦城之焰。良繇家悬梦铎,人炳心灯;故尔夙富资粮,生圆性海。诚慈门之标指,即大众之梯缘也。”一扫记事碑刻中常见的陈腐庸俗之气,采用骈偶体,韵散相间,清新可丽。、
        “宏开峻宇,亘压危磐。挂清汉以控宏图,列金容而罗玉相。须弥绝地,遥瞻丈六之光;兜率凌云,依稀尺五之上。会婆罗于贤劫,示妙觉之真境。华欞共珠辉,雕薨与金精并丽。将使凡流拾级,瞥眼尽见山河。慧暗同登,举足能齐日月者也。”
        这段描写极言观音大士塔高大、雄伟、壮丽,金碧辉煌,却不见常用的形容词,不落俗套。包括佛法遭劫衰微,寺院颓败,僧俗发愿重修塔、造寺,佛法重辉。整篇碑记,除转折处用少量常见散文句法联结外,其他大多采用四六句、六四句、六五句,或是四言、五言、六言、七言对偶排比句。看似六朝骈体文,却比骈体文句法丰富、灵活;句子对仗工整,绝无华而不实之词。字词意蕴深邃,读起来朗朗上口,一气呵成,富有情感,韵味无穷。
        巧用典,意境深邃
        古人属文多用典,似是不足为怪。但通览《碑记》,所用词、典并非传统的、固有的汉语词汇,而是多源自印度佛经。如祇陀、慧烛、窣堵、法云、龙象、觉地、六度等等。刘若宰对传统文化词汇的掌握和运用,当然是轻车熟路,但是对这些大量外来词汇、典故的熟练掌握和巧妙使用,如果不阅读并熟知大量佛经是不可能做到的。在《碑记》中,刘若宰一扫传统碑文的固有模式,一步一典故,一典一境界,把梵汉词汇融为一炉。这些丰富的梵汉词汇、寓意深邃的典故、工整严谨的对仗、和谐优美的韵律、骈散相间的句法以及充满诗意的语言,使之成为一篇杰作。一篇600余字的碑记,充分展示了刘若宰的文采,犹如壶中掀风暴,一粒河沙见三千大千世界。
        刘若宰不仅文采出众,同时善书善画,其书画艺术在中国书法史和美术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。《中国美术家人名大辞典》载:“刘若宰,怀宁(今安徽安庆)人……崇祯元年(公元1628年)殿试第一。工诗,善临池,戏作墨花,颇有别趣。”
        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,曾经利用各种艺术形式宣传佛教。在这些艺术形式中,造塔和雕塑是佛教原有的,建筑和绘画虽然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,后来却深受佛教影响。唯有书法这一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艺术,受佛教影响小,却被佛教广泛运用。那些成千上万的寺院碑刻和抄写的经卷即是明证。
        在平顶山香山寺1800多年的历史上,曾经立过100多通碑刻,有300多座高僧墓塔铭石,数十座不同时期的经幢,都是历代书法艺术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瑰宝。

市内新闻

服务导航

政务公开

视频新闻

服务导航